布面油畫《希望的必要性》
上海8月29日電 (記者 王笈)法國藝術家喬治·馬修的亞洲首場大型同名回顧展29日在上海龍美術館(西岸館)開幕,以約80件作品的空前規模,全面展示喬治·馬修40余年的藝術實踐。
作為“新巴黎畫派”的關鍵人物,喬治·馬修(1921-2012)21歲起從事繪畫創作,1946年開創“抒情抽象主義畫派”,是對紐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產生重大影響的歐洲畫家之一。其作品以書法般的線條為特色,經常使用長桿筆刷,并將顏料直接從管中涂抹到畫布上,以驚人的速度創作而成,每一筆都蘊含著明確的目的。
喬治·馬修自1952年起創作尺幅巨大的繪畫,畫幅通常在4米至9米之間。1956年,他使用800管顏料和一架移動便捷梯,在法國巴黎創作了一幅長12米、寬4米的繪畫;一年后,他又在日本東京僅用3天時間完成了21幅畫作和一件長達15米的紙本油畫。
本次展覽亦展出了藝術家的多件大尺幅作品。例如1958年的《于格·德·帕揚創立圣殿騎士團,1118年》長4.04米、寬1.965米,1965年的《巴黎,藝術之都》長9米、寬3米,1971年的《希望的必要性》長6米、寬2.5米……
其中,布面油畫《希望的必要性》構圖活潑歡快,幾乎接近巴洛克風格,主要由兩條紅線構成,主線周圍散布著無數抽象形狀和符號,使畫面呈現出黃、紅、藍、粉、紫、綠等顏色交錯的絢麗景象。據介紹,這幅畫作是馬修為弗雷德里克·羅西夫拍攝紀錄片《喬治·馬修或存在的狂想》而現場創作的,音樂家范吉利斯在馬修和一位藍衣舞者的身旁即興演奏音樂。
喬治·馬修傳奇性的公眾繪畫項目,還預示著行為藝術的興起,自20世紀70年代起悄然推動著涂鴉作為城市語言的發展。
注:凡注明“中藝網”字樣的視頻、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,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“中藝網”水印,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“中藝網”,否則本網站將依據《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!